投资作业本课代表整理了要点如下:
1、这一波其实是以BD出海为主线的创新药投资机会。
2、中国的创新药研发不会因为投融资低迷或二级市场表现不好就停滞。
3、这是一个产业趋势的机会,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。
以后视镜视角看,所有这些政策对行业的扰动都是暂时性的,而恰恰在扰动发生、产生波动的时候,可能是比较好的买入节点。
4、站在当前时间节点,我们已不在起点,的确需要看到更多关于行业、关于个股能够落地的消息,或者说能够兑现的东西。
年初在所有资产都处于相对底部的时候,我们可能不会特别纠结细节,只要大方向对,选择一些个股方向都是可以的。
但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,大家都涨起来了。但你不可能是不去投资了,那你就要选择那些置信度高、能兑现,而且最好能在未来一两个季度兑现的公司。
5、哪些公司能够更好地兑现,哪些公司就能在下半程竞赛中领先。
其管理基金资产总规模31.43亿元,目前管理两只产品,分别是永赢医药健康和永盈医药创新智选。
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基金专注于医药行业,重点布局创新药方向,今年以来业绩表现突出。
其中,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类份额今年以来涨幅超过114%,近一年收益率达112%;短期业绩方面,近6个月上涨72%,近3个月累计收益为25%。
8月5日,课代表就分享过单林对创新药的看法。单林认为,创新药还会出现波动,但产业趋势不变,三个方向是重点。
8月28日,在披露的基金中报中,单林再次指出,中国创新药的升级不是“选择题”,而是“必答题”。在全行业资产比较下来,创新药仍是确定性比较强、置信度比较高、空间比较大的资产。
以创新出海为底色的产业趋势有望持续演绎,多款重磅国产创新药有望实现 POC,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极佳的产品竞争力。创新药有望成为全市场的投资主线之一。
单林还表示,当下的国产创新药正处于产业红利释放的前夜,而最终能穿越周期的,一定是那些真正具备硬科技实力、能持续创造临床价值的企业。
以下是投资作业本课代表(微信ID:touzizuoyeben)整理的精华内容,分享给大家:
这一波就是以BD为主线的创新药投资机会
今年这轮创新药行情其实是从春节那会儿启动的。我在之前的多次直播中也跟各位朋友提到,今年的医药行情,包括创新药板块行情,是在过去四年医药板块整体超跌的背景下展开的。
回想去年年底,医药还笼罩在单边下跌的阴霾中。实际上,从2021年到2024年这四年间,整个医药板块走势都是比较疲弱的。这一波行情的起点,正是由于它足够低的估值水平。
二级市场投资很有意思,有句话话糙理不糙,叫“横有多长,竖有多高”。
我们看到很多港股的创新药标的,甚至是18A标的,一度跌破了一倍PB,甚至跌破了账面净现金。这是在非常低的起点下的一次价值修复或者说价值重估的过程,这是起点。
从春节开始,国内最早修复的是AI相关板块,也就是科技板块。比如国内的AI模型DeepSeek实现突破之后,全球对中国的创新资产有了新的认识。
最早被认知和重估的是科技相关、AI相关板块,之后医药被泛化纳入科技板块中,大家发现AI医疗也值得更多关注。
但在最早那个阶段,创新药并没有站在舞台中央。那为什么后来逐渐站到舞台中央了呢?因为产业的变化最终一定会真真切切地反映到二级市场中。
虽然过去四年整个医药的投资环境和投资体感不是特别好,但整个产业是在非常积极地变化——中国的创新药研发不会因为投融资低迷或二级市场表现不好就停滞。
相反,正是因为过去四年间,产业界在真实世界中不断推进,努力做出更好的分子,才有了今年大家所看到的创新药繁荣的局面。这是有因果关系的。
当然,过程中比如一季度末、二季度初的时候,创新药迎来了一些大的BD(业务开发)/对外授权项目,例如辉瑞引进了三生的双特异性抗体资产,BMS引进了BioNTech的双特异性抗体资产,此外还包括多种ADC(抗体药物偶联物)、小分子药物等,这就把主线逻辑越理越顺。
这一波其实是以BD出海为主线的创新药投资机会。
为什么以BD出海为主线呢?因为我们知道,国内医保虽然很支持创新,但的确也面临一定压力。
老龄人口在增多,老龄人口的就诊频次也在提高。如果单次客单价逐渐上升,医保的支付压力会更大。
所以,如果我们能真正“走出去”,去赚外汇、赚美金,充分表明我们的创新是具有竞争力的。
同时,在美国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都能做得很好,都能把美金赚回来、还能赚很多钱,那么在中国竞争密集程度远低于美国的市场,理应可以做得更好——这是逻辑自洽的。
所以,这一波就是以BD为主线的创新药投资机会,以上是对上半年走势的复盘。
创新药波动发生时是好的买入节点
当然中间也经历了很多波折,比如四月份的关税问题带来一些扰动,包括美国要去加关税,包括什么原料药、仿制药等等,美国要去控药价等各种各样的波折。
但回过头来看,其实正如我一直非常坚定强调的一点:
这是一个产业趋势的机会,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。
以后视镜视角看,所有这些政策对行业的扰动都是暂时性的,而恰恰在扰动发生、产生波动的时候,可能是比较好的买入节点。
因为做投资不能太顺向,要相对逆向一些。不能别人恐惧你更恐惧,别人贪婪你更贪婪,否则很难有中期的赚钱效应。
创新药投资已不是起点,要选择未来一两个季度能兑现的公司
不仅仅是医药或创新药板块,整个市场中各类资产,包括板块和个股,都是有共性的,底层一些原理是一样的。
核心一句话是:没有永远涨的板块,也没有一直跌的个股,其实都是有波动的。
创新药其实从今年一季度末开始,一直到今年的7、8月份,走势都非常强势。但从八月初或中旬一直到现在,其实处于一个高位震荡的过程中。
震荡的原因有多种:
第一,全市场是否有比它更能够鼓舞人心的资产?比如前段时间的CPO,以及美国降息预期带来的黄金投资机会等等,这些是新的、可以分流资金的热点或投资机会。
第二,站在当前时间节点,我们已不在起点,的确需要看到更多关于行业、关于个股能够落地的消息,或者说能够兑现的东西。
这是我从年初到现在逐步演变的观点——年初在所有资产都处于相对底部的时候,我们可能不会特别纠结细节,也就是所谓“将军赶路,不追小兔”,只要大方向对,选择一些个股方向都是可以的。
但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,大家都涨起来了。
但都涨起来了,你不可能是不去投资了,那你就要选择那些置信度高、能兑现,而且最好能在未来一两个季度兑现的公司。
因为只有兑现,尤其是中后期资产能够兑现,这些企业的真正估值才会进一步重估或重塑,未来的赚钱效率也才能体现,包括DCF现金流折现的置信度也会进一步提升。
这可能是下一步这些企业能够展现投资机会的很重要的点,也就是“兑现”。
这个词其实我在今年5月份新华社直播的时候也讲过。哪些公司能够更好地兑现,哪些公司就能在下半程竞赛中领先。
四季度创新药行情展望:四大驱动力凸显
四季度其实有很多可以期待的点,我来盘一盘:
第一是学术会议。学术会议是中国的创新企业公开自己的创新药临床数据的平台,让全球的企业、研究机构看到他们的成果。
为什么要做这个?
第一是为了秀肌肉,让大家知道我们在做这件事,而且做出的数据非常好、非常亮眼。
如果不披露,很多潜在的海外合作伙伴很难了解到你的数据,甚至不知道你实验的存在。
一旦披露,就可以进行沟通、接触,探讨达成海外合作的可能,这就回到了我们主线的BD上。
所以,没有数据披露、没有data show out,就没有下一步。这是第一个点。
第二是医保谈判。每年下半年都会进行医保谈判,医保谈判对于国内创新药放量非常重要。
第三是中国创新药的BD会逐步实现落地。其实包括今天A股也有一家公司刚刚达成一个小核酸药物的BD交易,股价表现还不错。一定要看到切实的落地。
我们所描述的未来中国创新药进行革新、迭代、成为下一代全球blockbuster(重磅药物)的过程,一定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、去兑现。我觉得这在下半年非常重要。
第四点,四季度往后,我们会看到很多公司陆续进入盈利周期。
大家以前不敢投、不想投或者不愿意投创新药的原因,第一是可能看不太懂靶点,第二是公司不盈利,估值很难锚定——你说15倍PE、20倍PE、25倍PE都可以,但毕竟要有盈利在那里。
如果不赚钱,怎么去衡量药品的价值?所以早期这类资产的投资,主要是医药相关的专业投资者参与得多一些。
但在今年、明年、后年,一旦创新药企盈利以后,投资框架会变得特别简单——就是看报表。
只要你高增长,就会有更多投资者关注。尤其在整个宏观环境假设没有特别好的背景下,稀缺的高增长资产一定会被追捧,也一定会展现其投资价值。
创新药研发两个维度,四个领域
中国创新药企业的研发领域非常务实。务实体现在两个维度:
一,患者人群足够大,要解决患者的真实疾病问题,患者人群多说明药品未来治疗领域、应用空间和商业化价值更大;
二是,这些领域往往是很多大型外资药企重点布局的方向。
我举几个例子:首先是肿瘤领域。我们知道海外大型MNC(跨国制药公司)以PD-1单抗为代表的专利药物,比如K药、O药等,马上就要迎来专利到期。
那么谁能去迭代?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在做这件事。包括我刚讲到的辉瑞和三生的合作,其实也是相关下一代迭代药物的布局,比如PD-1/VEGF、PD-1/IL-15、PD-1/IL-2等等,这都是很明确的迭代药品逻辑。
再者就是ADC(抗体药物偶联物),这就是一个“分子导弹”:前面是抗体,中间是连接子,后面是小分子毒素。
它像精准制导一样,找到肿瘤患处,释放小分子毒素进行杀伤。中国人在这方面非常擅长,也达成过非常大的BD交易,这些都是公开信息。
接下来是代谢领域,比如减重、慢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等。
为什么这些领域受到重视?因为人群的确足够多。最好的商业模型其实就是大多数人都能用的药,这一定是最好的药品。我们回头看,除了新冠小分子口服药,就属减肥GLP-1相关药物的放量爬坡最快。
再者就是小核酸药物。小核酸治疗的领域我概括为“慢病长治”。比如有些患者有高血压、高血脂,以往可能天天吃药,现在有一款小核酸药物可能半年给药一次、打一次针,就能控制疾病,极大提高依从性。
所以这些领域,包括我刚讲的肿瘤、代谢、小核酸等,以及其他一些慢病领域,中国企业都布局得非常靠前,而且针对性很强。
针对性体现在两个维度:第一是针对庞大的患者人群,第二是针对海外大药企的专利悬崖。其实就是这两个维度。
创新药出海两种方式,更倾向第一种“草船借箭”
创新药国际化出海我分为两个维度:
第一个维度是BD,所谓BD就是“草船借箭”的方式。
中国大多数企业目前可能没有那么多财力、物力、人力去投入海外市场开发、全球临床等等,那就需要“抱大腿”,找到那些需求侧需要克服专利悬崖的企业——海外大型药企,如默沙东、百时美施贵宝、辉瑞、艾伯维等。
通过与他们合作,把中国的产品在海外做临床开发乃至进一步商业化。
但所有BD达成的核心前提都是药效。现在中国的药品开发与过去五年、十年相比差别非常大,核心路径就是药效好才是一切,必须能真正解决患者问题。
大药企买你的药品去海外还要花很多钱开发,不可能买一个安慰剂回去。而且他买的药不是从零做起,是要去迭代他之前已经卖了几十亿、上百亿美金的品种,药效必须比之前的重磅产品更好。
所以药效是一切的前提。
当然这里还涉及很多问题,比如临床推进效率、临床数据扎实程度、中美数据一致性等等,都是在BD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。这是第一个维度,“草船借箭”的BD维度。
第二个维度是靠自己做商业化。
靠自己商业化真的很难,需要投入非常多资金、人力、物力。而且同样地,药效依然是基石。
靠自己去销售,大概率要把药品做到同类药效全世界最好才可以。中国其实已经有这样的企业了,而且一旦做成,在美国的销售放量会带来非常非线性的增长——今年卖一亿,明年可能五亿,后年十几二十亿。但这对企业和药品的要求都更高。
所以就中国医药工业现状而言,第一种方式(BD)可能更合理。
毕竟在美国做临床,一个病人花费可能高达四五十万美金,一个大几百人的临床几亿美金就没了。
中国现在不光医药行业,全行业赚钱都没那么容易,大家资金都得精打细算。
所以第一种方式对当前中国企业来说更符合国情。当然自己做的话,挑战很多,包括海外大MNC对你的专利挑战、药效质疑、准入监管等等,都需要一步一步克服。
好在这些都在逐步实现的路上。我觉得我们已经迈过了从0到1的阶段,大家应该对整个产业有信心。
来源:投资作业本Pro 作者王丽
更多大佬观点请关注↓↓↓